216 荀贞得诏再作辞(4/6)
又发展到现下,尚书台的威权与日俱增,早已达到了即便贵为三公,就算是外戚,而要想参与国家机密和行政大事,若无“录尚书事”这个加持的头衔,就完全不可能。
此即为荀贞话中“不能得为录尚书事,就不能得知国政”此言之意。
话说回来,本朝的尚书台虽然已是政治枢纽,但形式上,仍然属於少府管辖,因此在品秩上并不高。尚书台的主官尚书令,也不过才秩千石而已,其下的尚书仆射、诸曹尚书更才俱是只秩六百石,於品秩方面,和金印紫绶、其位能与三公相比,俸禄万石的车骑将军比起来,当然是远远不及;可若论权力,则又绝非是车骑将军可比!
讨黄巾之时,皇甫嵩因为战功,曾被朝廷拜为车骑将军,结果后来如何?空有尊贵,在前些年的乱局中一点作用也不能起到。更别说后来这个车骑将军,还被一分为二,破天荒的变成了左、右车骑将军,分被授与皇甫嵩和朱俊。这些却也不必赘言。
鸿门亭之战以前,荀贞虽有击败李傕、郭汜的把握,但仗毕竟还没有打胜,所以他那时对於希望朝廷会给他什么样的封拜以酬其功,还没有仔细的去想,但在鸿门亭此战打赢之后,於来长安的路上,荀贞就此事,已与戏志才等做过多次秘议,戏志才、郭嘉诸人一致认为,朝廷酬功的时候,别的封赏悉皆次要,唯有“录尚书事”是最重要,必须要得到的。
但是众人同时也都看到,如果想得到“录尚书事”此任之封拜,会存在一些困难。
困难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荀贞此前没有过在朝中任官的经历;一个是他的现官镇东将军只是一个中等级别的将军号,资历和他现官的等级上都有所不足。
但经过反复的讨论,众人最后还是认为,得到“录尚书事”此任的可能性仍然是非常大的。
或者说,困难有,可能性更大。
可能性更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荀贞此回的勤王之功,那是完全可以与王允诛杀董卓此功相比,甚至说是胜过王允诛杀董卓之功的,如此大功,给予超擢的封赏并不是不可能。
再一个是,尽管“录尚书事”的权力很大,可是如果下达的命令得不到执行,名义上的权力再大又有何用?於今海内诸侯割据,没有强大的实力为倚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