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胡素瑶的来历,修车,各方布局,保密运输(3/10)
测车竟然漏机油。
作为曾经的大众车主,漏那点油倒是不至于心疼,关键是可能泄露近距离声波监控车的行踪。
“周师傅,情况怎么样?”李爱国看到维修工在那里忙活,笑着打招呼。
周师傅从小学徒手里接过沾满机油的毛巾,擦了擦沾满机油的手,尴尬的笑笑:“是老毛病了,油泵密封件老化导致了漏油,我已经跟后勤上申请了,过阵子能拿到新密封件。”
“过阵子?”
李爱国清楚这种申请的流程可能要走好几个月,给周师傅递了根烟问道:“周师傅,在咱金陵就没有能修的地方吗?”
“你别说,还真有个地方。”
周师傅夹着烟头,指了指东北方向:“在汤山那边有个三野修理总厂,以前是敌人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运输署供应司401汽车修理厂,现在算是半军半民的修理厂,你可以去看看。”
“谢了。”
半军半民是这年代的特色。
特别是三野修理总厂的来历很奇特,由两部分人马组成。
一部分是咱们的特种纵队修理小组,另一部分是前运输署供应司401汽车修理厂的职工。
53年的时候,修理厂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局领导。
管理体制由军工转为国营企业,生产正式纳入国家计划,军工修理部分与民用部分剥离。
原三野特种纵队修理小组主要负责军工修理,401汽车修理厂的那些人则负责民用车辆的修理工作。
周师傅是个很热情过的人,担心三野修理厂不接待外人,便主动陪着李爱国前往。
路上,听着周师傅介绍的这些情况,看着窗外那些塔尖建筑和鲜红的旗帜相互辉映,李爱国感觉到自己对新金陵和老金陵的认识好像更多了几分。
金陵之战太过顺利了,并没有遭受过血和火的洗礼。
在极大的减少了损失的同时,也不得不容纳一些老事物的存在。
这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过错,而是时代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金陵是国内的大型城市之一,跟京城不同,这里还保留了不少民间车辆,修理厂竟然排起了长队。
周师傅进到修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