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为什么是错误的?(3/7)
往集中于“科学视野中的佛教”的课题,却很少转换视角,涉及“佛教视野中的科学”;而佛教徒们讨论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时,也更多的是竭力论证佛教与科学理性的不相违背,特别钟情于将佛教的因果说比附科学的逻辑论证,更为津津乐道的是,将佛教的唯识学与现代科学认识论及现代心理学去作比较研究,以论证佛教在科学领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的朋友,学者姚彬彬指出,多数人都清楚,先民或先哲们的看法,是立足于可见的自然现象而针对世界生成问题所作出的联想性猜测,而晚近科学所发现的元素周期表、量子论、进化论等,则是通过具有可重复性、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的科学观察或实验所得出的理论,这两种思维方式泾渭分明。显然,如果因为看到佛经里面的一些个别论述与某些科学理论好像有所相似,便贸然断定“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其草率武断,无异于说古印度的神话作者是生物学家、中国先秦的齐鲁方士都是化学家一样荒唐。
据姚彬彬的介绍,史称“现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文会居士,曾以西方天文学宇宙观直接印证于佛学,谓:
“自体无光,仗日光以为明照,即以此绕日之多数地球,作为一小千世界。空中之恒星与日相同,每一恒星有多数地球绕之,即是中千世界。推而至于大千世界,莫不皆然。凡地上之人目所能见者,通为娑婆大千世界。西人谓之一星林。用最大天文镜窥之,空中有无数星林。即是无数大千世界。”
此所言“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者,是佛教自其印度早期以来的传统宇宙观,杨文会在其着中已有介绍,谓“世人所居之地为一世界,数此大地至一千,名为小千世界;又数小千至一千,名为中千世界;又数中千至一千,名为大千世界”。此则借之以形容不同等级的天体。
事实上,以宇宙时空有无数多重之观念,非佛教所独创,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教已有类似的记载,若婆罗门教圣典《薄伽梵歌》中已有“全宇宙群分无数兮,举聚合而为一”的说法,后来佛教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而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