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未来和希望(求双倍月票)(4/6)
饭了。」正在窄小的窝棚里守着一盏煤油灯批阅试卷的冯之迁答应了一声,「来了。」已经过了饭点的晚餐很简单,煮红薯,杂粮窝头,还有切的一小碟萝卜干,白开水。「总算是把屋里收拾干净了。」三妮咬了一口红薯,疲惫的叹口气,「不会再搬家了吧。」「难说。」冯之迁摇摇头。一年半前,第二次淞沪抗战爆发,国军战局不利,同济大学由上海迁往浙江金华。十月下旬,学校在金华的临时租赁房屋内正式复课。在金华的两个月内,学校成立了南京军医署所属第五重伤医院,并赴苏州救死扶伤,还组成战时服务团宣传抗日救国。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日军进犯杭州湾。学校不得不再次从金华迁往江西赣州以及庐陵。一年前,学校在赣州租房复课。其间,因德国政府停止支付教师补贴,大部分德籍教授离开赣州经上海回国,仅少数外教继续留任,中国教师从此开始挑起教学重担。在红党地下党的影响下,学生们继续以「战时服务团」为核心,演出抗日剧目,组织抗日募捐,坚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去年七月,日军开始进犯江西,学校决定迁往广西贺县八步镇。迁校途中,学校借助于火车、驳船、汽车等交通工具运载教学仪器和设备,在历经两个月翻山越岭、忍饥挨饿的长途涉后终于抵达八步。十月下旬,正当学校租借当地一所中学作为临时校舍准备进行修缮和复课之际,传来了广州沦陷的消息,学校决定再次西迁∶从八步迁往昆明。考虑到道路险阻、土匪众多,学校最终决定取道西江、中转越南前往昆明。在历尽千辛万苦后,师生们于春节前后终于分批到达昆明。在昆明期间租借的校舍极为简陋且严重不足,很多师生不得不暂时栖居简陋的窝棚。迄今为止,同济大学历经五次迁校,跨越九省。全校师生共赴国难,别吴淞、过上海、经金华、停庐陵、往八步、歇昆明。全校师生走过了一万多公里的教育长征路。虽历尽艰辛多次迁址,但坚持「医工救国」的初衷不改,肩负「教育兴邦」的重任不忘。每日,师生齐声高喊战时校训∶工以强兵,医以援战,发展教育,培育栋梁,服务社会,强健祖国!---冯之迁吃了几口便放下了筷子。「怎么了?」三妮问道。「很多娃娃估计都还在饿肚子呢。「冯之迁说道。「锅里还有,我多煮了一些。」三妮说道,她看了丈夫一眼,终于还是露出为难之色,「家里吃得也